AED,即自动体外除颤器,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民身边。近日,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答复市人大代表“关于在居民小区配置AED的建议”:到今年底,本市新增AED设备超9000台,包括202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居民小区和重点公共场所增配7500台、上海市5分钟社会急救志愿服务公益项目增配1500台。
对心脏骤停患者来说,最佳抢救时间窗只有4分钟,在这期间如果能有人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术,并正确操作AED,将为患者争取到更多生的希望,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。今年4月,本市一位71岁老人在健身场所打乒乓球,弯腰捡球时突然丧失意识,摔倒在地。场所工作人员使用AED配合心肺复苏抢救,等120急救人员赶到时,老人已恢复微弱的呼吸和心跳,入院手术后转危为安。
从患者发病到专业急救人员赶到,很可能存在一个“空窗期”。这就需要提高社会急救参与度,让公众“会救、敢救”。扩大AED等急救设备的覆盖面且方便查找,加强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,就是为了让更多人具备“会救”的能力、提高“敢救”的意愿。比如,市卫健委在上述答复中,还提到推进“AED一张网”建设、全面强化人员培训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等措施。
“会救”是“敢救”的底气,“敢救”让“会救”化为行动。民法典规定,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,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,这为救助者提供了法律保障。最近,湖南衡阳一名女子昏厥倒地,无脉搏且意识丧失,一名路过男子上前实施心肺复苏,另有一名女性共同救助。事后该男子竟被个别网友指责有“袭胸”嫌疑。幸而,大部分网友站在救助者一边。这种温暖的社会氛围,同样是鼓励更多人学习急救、勇于急救的动力。
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